2022年以来,365体育亚洲唯一_be七365_体育365投注官网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住经济大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经济整体呈现稳中提质、稳中趋优的发展态势。
一、GDP运行基本情况
2022年全市实现GDP 902.56亿元,增长3.3%,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3%)低1个百分点。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5.77亿元、359.55亿元和417.24亿元,分别增长3.8%、2.4%和3.7% ,拉动GDP增长0.6、0.9和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13.9︰39.9︰46.2,与上年同期相比,二产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一产回落0.1个百分点,三产回落0.5个百分点。
从横向看, 2022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增速有所趋缓,在全省各地市排名均处第九,GDP总量占全省比重为2.8%,较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比排名第10的铜川市多397亿元,比排名第8的安康市少366亿元。
从纵向看,2022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全市经济总量首次迈上900亿元新台阶, 2022经济总量较去年同期增加50.27亿元,平均每季度增加225.6亿元,较去年同期每季度增加12.5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
从县区看,七县区GDP均是正增长,其中四个县区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个县区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高的和最低的县区增速相差4.2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上看,七县区经济总量均超过百亿,其中山阳县经济总量最高为179.77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19.9%,柞水县经济总量最低为101.3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1.2%。最高的和最低的县区总量相差78.46亿元。
从支撑指标看,GDP核算的45项中有3项指标全市没有此行业,2项为全省指标,3项为总量指标。其他参与GDP核算的37项指标中,16项指标增速高于前三季度,有17项指标与前三季度相比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其中14项为服务业相关指标。回落幅度较大的指标有餐饮业营业额增速、证券交易额增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速,分别较前三季度回落10、14.2、22.1、5.6、5.5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农业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234.73亿元,增加值133.63亿元,均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42亿元,增加值7.86亿元,分别增长8.3%和8.2%。农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拉动GDP增长0.6和0.1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趋缓。今年以来,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6%、7.3%、2.3%和1.6%,增速逐季回落。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0.9%,拉动GDP 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倒拉GDP 0.1个百分点,制造业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电热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较快。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49.78亿元,增长15%,现价增加值增长13.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平稳。全年实现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分别为130.89亿元和164.61亿元,分别增长15.5%和7.0%,实现增加值15.88亿元和32.3亿元,分别增长5.6%和1.8%,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为5.33亿元和26.44亿元,分别增长6.0%和下降4.6%,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和9.86亿元,分别增长7.3%和下降4.5%,倒拉GDP0.1个百分点。
交通邮政稳中有升。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5.3%,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 2.4%,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0.39亿元,增长7%,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逐步增加。截至2022年底,金融业存款余额1587.35亿元,增长13.8%,贷款余额877.63亿元,增长15.8%,证券交易额增长12.9%,保费收入增长11.3%。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8.59亿元,增长10.2%,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较快发展。房地产销售面积实现93.85万平方米,增长14.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9.28亿元,增长3.0%,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其他服务业有降有升。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1.26亿元,增长2.3%,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0.99亿元,同比下降0.6%,倒拉GDP 0.04个百分点,主要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负增长;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60.27亿元,增长3.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主要是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速较高,贡献较大。
三、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发展薄弱。从45项支撑GDP指标来看,8项指标负增长,10项指标增速均低于5%,占比较大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6%,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2.4%,大部分行业基础发展较弱,对经济支撑不力。
二是工业支撑力度不够。占比较大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4%,仅拉动GDP 0.3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5%,倒拉GDP 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2%,拉动GDP 0.1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停产及负增长企业较多。全年全市停产工业企业27家,负增长工业企业102家。
三是消费市场贡献不足。受疫情影响,虽然经济平稳增长,但批零住餐四个行业中批发、住宿、餐饮三个行业增速较前三季度均有回落。全年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5.5%,住宿业营业额增长6%,餐饮业营业额下降4.6%,较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7、2.7和10.0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倒拉GDP0.1个百分点,贡献不足。
四是其他服务业个别行业增速回落幅度大。其他服务业拉动GDP 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倒拉GDP 0.1个百分点。主要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27.3%,较前三季度回落22.1个百分点。九个行业劳动工资总额增速均比前三季度有所回落,其中,降幅较大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工资总额下降1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总额下降15.2%。
四、几点建议
(一)夯实支撑指标。GDP核算涉及多个行业基础数据,各行业规模指标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确保全市GDP达到年度增长目标。针对GDP统一核算的支撑指标,逐指标夯实责任部门,进行包抓研讨,认真分析指标发展变化原因,寻找差距,补齐短板。一二三产共同发力,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部门协作。加强与部门联动,明确部门数据对GDP核算的支撑作用,密切关注财政、交通、金融等部门数据运行特点,对波动较大的指标重点监控。积极与市直相关部门加强横向协同协作,坚持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合力。同时根据每个月每季度预测预警的情况,及时提出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召开的意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三)重视网报企业。所有主要经济指标的来源都来源于企业,来源于企业网报,包括投资项目。各部门强抓在库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研究解决目前停产和负增长企业的经营情况,关注零投资项目的进度情况,关注开工而没有入统的投资项目,“一企一项一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企业的大力支持,努力实现扭负为正,并可持续增长。同时对发展势头较好且贡献较大的大企业、大项目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奖励,逐步形成全市企业竞争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预警预判。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紧紧围绕“稳增长”一个目标,以强化统计监测为抓手,网报期间,对工业、投资、贸易、服务业等重点企业实行“时监测,时跟踪,日汇报”,对停产减产企业每天及时反馈到部门和县区,及时查找原因,提前研判。网报结束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月度综合分析,提供详实的分析材料和意见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五)狠抓存量增量。GDP基础资料来源于基层、来源于企业一套表,抓企业生产经营是关键。2022年全市五上企业在库单位数1081个,其中新增230家(含年报)。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分析研判,强化服务指导,确保所有在库企业、项目尽快恢复生产,扭负为正,达产达效。围绕项目“储备--招商--开工--运营--入统”,做好闭环管理,确保所有的企业成熟一户,纳规一户,所有的项目开工一个,入统一个。
(六)关注样本单位。样本企业调查结果是全面反映全市经济发展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高度重视“五下”样本企业调查单位管理。全市共有样本企业400多户,其中,规下工业109户、限下商贸102户,规下服务业68户。二要高度重视劳动工资调查单位管理。全市共有样本单位156户。三要高度重视工业成本费用调查单位管理。全市共有样本309户。
(七)提升数据质量。近年来,针对统计数据质量,中央连续印发了《意见》《办法》《规定》和《监督意见》。各县区和相关部门:一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二要做好企业上报数据的监测,抓好趋势研判。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基础电子台账。三要真实准确做好网报工作,既不虚报也不瞒报,做到应统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