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日期:2016-11-22 15:55:19
308638
让每一位患者病得所医
我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纪实
一段时期以来,“大医院一号难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排队几小时,瞧病几分钟”几乎成了医院现状的写照,“看病难”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意见,陕西的“分级诊疗”改革如火如荼,仅半年时间就显示出它便民利民的诸多好处,使三秦父老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床位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高门诊人次上升幅度超过50%;西安市还建成了24个医联体,服务人口达470余万;全省50所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优化提升;1000余名大医院医务人员参与到转诊协调与管理工作中,30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在各大医院和院校的培训中向全科医生过渡。“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在三秦大地初步形成。
“分级诊疗”从试点走向全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医院的优质资源长期被80%的常见病患者所抢占,大医院常年处在满负荷运转的“临战状态”,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就医模式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重重困难,也给医改事业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挑战,实行“分级诊疗”,均衡医疗资源,破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势在必行。在此情况下,构建“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就成了医改的新方向。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分级诊疗的基本模式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早在2012年,我省已在宁陕县率先试点医疗改革,宁陕县医院与西电集团医院在共同履行帮扶协议的基础上,改“输血”为“造血”,通过交流人才、共享信息等方式,逐渐组建起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这些试点经验与“分级诊疗”不谋而合。如今,宁陕县域内住院率达70.2%,双向转诊患者1232人次,节约了医保资金支出210余万元,成为了全省新医改的成功典范。
从2014年9月开始,我省的分级诊疗试点面扩大到5个市县和一家医院。在试点过程中,各地积极创新,对症下药,陆续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贴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经验。
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7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分级诊疗”改革,切实从制度上下功夫、从保障上入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加强基层的服务和建设能力,真正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省医疗系统更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倾心投入到“分级诊疗”改革中去。西安市充分发挥龙头医院的带动作用,建设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宝鸡市巧用经济杠杆引导病源流向,将转诊审批与报销比例紧密挂钩;渭南、咸阳、安康等地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铜川市在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建立了全科医学科……
激流勇进中,陕西医改多点开花,基本完善的转诊系统逐渐成形,基层就诊和住院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分级诊疗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半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通力配合,卫生系统一马当先,分级诊疗改革在三秦大地全覆盖,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转诊系统,基层就诊和住院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分级诊疗改革的成果令人欣喜。西安已建成24个医联体,服务人口达470余万;宝鸡、延安社区卫生中心首诊率同比提高20%以上;榆林、安康患者上转率下降近10%;陕南三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以上;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床位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高门诊人次上升幅度超过50%。
医联体 使专家与患者面对面
2015年4月20日,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正式成立,一支由69名学历高、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级医师组成的全科医师队伍,被选派到两个二级医院、12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流坐诊,为120万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保障。
“让好医生下到基层去,通过医联体、医疗集团等一体化构建,发挥信息化优势,是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标志性工作。”省委副秘书长、卫计委主任戴征社认为,优质资源下沉是分级诊疗的关键,而医联体则是优质资源下沉的最有效途径。
基于此,西安市充分发挥市属医院妇产、中医、儿科、眼科等专科特色,建成以西电集团医院莲湖区为代表的全面托管型,以市第一医院文理医院、市第九医院大明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院办院管型等15家医联体,通过共享医疗信息、互认诊断结果、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措施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突破行政隶属关系,委派上级专家指导、坐诊基层,基层人员上流培训学习,以“传帮带”的形式,彻底打通了优质资源的纵向流动通道,大幅度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长远建设。
在医联体内,患者可以通过快速通道上转三级医院、下转基层,免去了重复检查和中转费用,使分级诊疗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不到三个月,雁塔区14个社区共接诊患者16115人次,同比增加86.6%,西电集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患者1096人,较托管前增长250%。
随着省卫计委对医联体创新模式的高度肯定与持续推动,医联体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我省目前已建立纵向医联体40余个,均由三级医院作为核心单位,参与的二级医院达200余家,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000家;3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3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多种渠道派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使患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少跑了路,少花了钱,方便了就诊。
新医改 让每位患者得所医
2015年11月下旬,78岁高龄的回族林老汉在宁陕县江口镇卫生中心做了肝脏B超,西电集团医院坐诊医生李泽菊为老人诊治。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卫生中心啥设备都有,专家亲自把脉,看病放心得很哪!”
据了解,自分级诊疗实施以来,我省不断加强基层医院的设施建设,使基础医疗检查设备全部配备到位,为百姓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为了群众的长远健康,我省还将“医教协同”写入“十三五”,整合“三万工程”,培育优秀青年人才,拟于2016年9月1日开设全科医学系、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多方式、多渠道加快培养全科医生。交大一附院已设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经过培训的一部分准全科医生已率先下沉基层。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是关键。”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立勋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基层人才再流失,我省灵活操作人事分配制度,或将采用编制在县、基层流动就业的模式调动基层积极性,并利用经济杠杆撬动医务人员流向,激励医务人员安心在基层,“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为了让老百姓适应新的就医习惯,转变传统就医观念,2015年6月以来,省卫计委深入调研,科学编制,各项政策规定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快速调动起各种资源,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改革的顺利进行。
如今,在“分级诊疗”的引导和医联体的带动下,我省优秀医疗资源积极下沉,基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强力改善,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对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的调整,使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缓解了大医院的“战时状态”,一个“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新的一年里,我省的分级诊疗制度将普及全省,最终走向常态化。
一个“健康陕西”将伴随“小康陕西”的到来展现在三秦大地上。(韩秀峰 武丹 屈荔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