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创新就业扶贫模式 助推7000贫困人口拔穷根
——365体育亚洲唯一_be七365_体育365投注官网丹凤县实施就业扶贫“五个五”工程纪实
张顺明是365体育亚洲唯一_be七365_体育365投注官网丹凤县武关镇阳阴村的一名贫困户,去年以来,通过享受创业贴息贷款4万元,发展香菇种植12000袋,收入3万余元,实现了稳定脱贫。今年7月,丹凤县探索实施的“信用村创业担保贷款建设”破解农村贫困劳动力创业融资的扶贫新模式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位于秦岭东段南麓的丹凤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陕南秦巴山区连片深度贫困县,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44户50848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把就业扶贫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统筹用活就业扶贫各项政策,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创造性地实施就业扶贫“五个五”工程,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全面优化的政策组合,满足了不同类型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今年有1886户贫困家庭7292人通过高质量的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占全县当年脱贫总人数11094人的65.7%。张顺民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发展致富产业,从贫困户变成创业户,正是丹凤县适应脱贫攻坚进入新时代、实施就业扶贫“五个五”工程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缩影。
破解创业融资难题 激活“乘数效应”
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创业带动就业500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就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为了有效激励自主创业带动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创业帮扶的“乘数效应”,丹凤县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对有创业意愿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户,采取鼓励自主创业、引导联合创业的办法,通过创业政策扶持,帮助其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或参与到商贸流通、开办农家乐等餐饮服务三产的创业中来,实现创业促就业,获得稳定收益。对于从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享受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单位或个人,积极吸纳贫困劳动力在本单位就业,每个创业实体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3人实现脱贫。2017年全县共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329万元,扶持创业(户)实体290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59人。同时,针对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建设,降低贷款门槛,积极破解有意愿自主创业贫困户的融资难题,今年已在4个贫困村为96名创业户集中发放了581万元信用村创业担保贷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审贷16户105万元,通过积极扶持创业,目前全县已带动547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了持续增收脱贫。
“订单式”上岗 实现“精准就业”
实施劳务基地建设工程,对口输出就业500人。丹凤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有效耕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属名副其实的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全县8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创业,劳务输出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一项主导产业,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可以说,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劳动力外出就业,就能基本上实现脱贫。如何通过劳务输出,实现精准帮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成为丹凤人社部门破局贫困群众就业质量不高难题的关键所在。该县结合县情实际,立足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动向,借助业已成熟的南京拉面、陕北采煤、温州捕捞、新疆摘棉、西安小杨烤肉、韩城摘椒等本土劳务品牌优势,通过政府搭台、商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依托驻外创业支部和能人带动,运用劳务补贴和贫困劳动力交通补助等激励措施,在外出务工人员聚集的西安、韩城、陕北、灵宝、南京、温岭、嘉兴、杭州、苏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十大”劳务输出工作站,由劳务工作站负责收集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提供“菜单式”岗位,贫困劳动力根据岗位菜单和自身劳动意愿自主点单,实现“订单式”上岗和对口精准就业,帮助贫困群众获得了稳定安全长效的劳务收入,目前全县已有578名贫困群众通过劳务基地实现了稳定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
“信息化、精准化”服务 贫困家庭过上好日子
实施就业信息服务工程,引导转移就业500人。就业岗位信息匮乏是贫困家庭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无法与贫困家庭就业人员需求及时对接的矛盾,丹凤县积极开发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人社系统成熟、便捷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作用,广泛征集县内外用工和务工信息,通过专场招聘会、信息发布会、微信就业服务平台等形式,将供需信息传送到用工单位和村组户。特别是为了实现对全县贫困劳动力就业状态的精细化管理,该县创新开发了“丹凤县就业创业脱贫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了贫困户68项信息数据,实现县、镇、村从数据录入、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报表生成网络化全覆盖,使就业创业脱贫工作走上精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社会力量,与苏州众望劳务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顺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及秦南家政公司等市场化人力资源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由县人社部门提供平台,企业实施商业运作,公私联合,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工作有保证、工资有保障(正常工作时间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低于标准由人力资源公司补足)、人身有安全(所有劳动维权纠纷每名务工人员均有指定专人负责)的全程专人一管到底的“保姆式”中介就业信息服务,今年来通过就业服务机构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全县贫困劳动力实现了自主转移就业524人。
整合“扶贫平台” 吸纳就近就业
实施扶贫平台搭建工程,吸纳就地就业500人。一些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流动到发达地区或者就业需求旺盛的地区就业,实现就近就业成为这批贫困劳动力的现实选择。这就有必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优化就业岗位的供给,为贫困人口创造就近就业的机会。在实践中,丹凤县灵活运用移民搬迁和产业发展等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就业扶持政策,一方面通过支持县内各类创业人员在贫困户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发扶贫基地、开办社区工厂或加工车间,鼓励企业在各镇建立社区分厂,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另一方面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服务景区等承载的企业工厂和服务业,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让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获取稳定薪金。
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扶贫基地9个,社区工厂19个,吸纳60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
开发“公益岗位” 家门口端上“铁饭碗”
实施公益性岗位开发工程,兜底安置就业500人。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是最难就业的贫困群体。丹凤县灵活运用政策,积极开发拓展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依托四大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与政府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注重“因岗用人、因人置岗”,设置包括农村环卫、公路维护、水利设施看护、公益林管护岗位,及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移民小区安置、部门机关工勤服务中新增的安保、保洁、炊事等辅助性公益岗位,通过兜底安置就业,彻底消除“零就业家庭”中的特困劳动力。目前,全县通过公益性专岗开发已安置62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在各个村、社区、景区、工业园区等开发了近400个特设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县级各部门和12个镇(办)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共开发了200多个辅助性公益专岗,专门用于特困劳动力的安置工作,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丹凤县在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统筹各类有利资源,破解贫困户融资难题、下大力气实施就业扶贫“五个五”工程,打出组合拳,记记命中深度贫困要害,助推贫困群众通过自身造血拔掉穷根,过上有尊严、有盼头的日子,无疑是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最好的回应。(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