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实施“四加四动”助推就业创业脱贫
自中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上级政策、又契合商南实际的“三产联动”精准扶贫模式,即:一产推行“四借四还”,实现农业增效促脱贫;二产推行“四加四动”,实现就业反哺促脱贫,三产推行“四建三带”,实现辐射带动脱贫。特别是,在就业扶贫工作中,我县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引导劳务输出脱贫一批”和省市就业扶贫工作要求,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积极探索就业扶贫新路子,科学制定了就业扶贫三年规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就业脱贫“331”目标(实现就业3000人,脱贫3000户1万人);创新推行了“四加四动”(即:政府+园区+企业+贫困户及政府推动、园区牵动、企业带动、贫困户联动)就业扶贫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政府搭台,着力做服务。通过政策宣传、政策扶持、帮企招工、提供培训、环境保障等服务,推动各种类型的创业园区(基地)建设, 把创新创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由政府牵头,县人社局协调各相关部门、各镇办、各企业形成合力,通过抓协调服务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一是建立就业台账。以扶贫部门对本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情况为基础,由各镇(办)政府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本地贫困劳动力数量、分布等情况,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及培训愿望等信息,建立贫困家庭就业台账,安排专人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二是加强信息对接。对县域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由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进村入户将岗位信息送至贫困户家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赴企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与企业取得联系,促其早日上岗就业。目前,共为县域企业招工1500人次。三是建立服务网络。在园区建立创业就业脱贫作战室和就业扶贫信息平台,每个企业建立脱贫工作室,企业在镇村基地设立脱贫服务网点,在全县形成园区、企业、镇村基地三级就业扶贫服务网络体系,园区和企业(基地)实现视频连接,在园区作战室即可看到企业(基地)生产经营现状,看到贫困户在企业岗位工作情况,就业扶贫信息实现了动态展示、实时更新、资源共享。
二、园区牵总,创新做市场。创业园区着力发挥牵头作用,发挥园区孵化功能,通过培育市场、以商招商、孵化政策、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牵动企业入驻创业。一是支持企业孵化做大。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着力打造四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四类创业基地,目前,已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个,县级创业基地10个,入驻基地企业达到150余家,积极落实创业孵化补贴、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多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孵化做大,扶持贫困户创业就业。截止目前,已兑现培训补贴62万元,兑现创业孵化补贴225万元,社会保险补贴240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2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08万元,实现成功创业1597人,创业投资达12亿元,累计创业带动就业1.5万余人,去年创业就业工作先后两次被央视《新闻直播间》、《焦点访谈》宣传报道。二是建立园区创业就业脱贫信息平台。负责整个园区创业就业脱贫信息收集、管理、发布,并与县脱贫攻坚信息中心对接,及时向县脱贫攻坚信息中心上传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园区作战室、各企业工作室都确定了专门信息员,做好就业扶贫信息统计上报、更新维护工作,确保能够动态管理脱贫过程。三是助推企业“抱团”开拓市场。指导相关企业开发产品,形成链条式产业,避免产品“单打独斗”,助推企业“抱团”开拓市场。以县工业园区环球科技公司为例,该公司卖掉一个充电宝产品,就直接带动了临近的神州实业数据线生产、柏伦公司包装盒生产、虎之翼公司灯具生产。
三、企业联手,积极做产品。县上指导企业抓投资、搞经营,研发有竞争优势的好产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镇村移民搬迁安置点、人口居住集中区等地建设加工厂或代工点,制订优惠条件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一是引导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培育和壮大神州实业、和发鞋业、益华绒绣等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一批创业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在镇(村)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加工点),制订优惠条件和帮扶措施,吸纳贫困劳动力进基地务工,为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同步解决了企业招工难、贫困群众就业难问题。截止目前,和发鞋业已在城关、富水、试马、过风楼龙山小区建立了4个加工基地,金丝峡移民小区基地正在装修;神州实业已在城关镇、金丝峡梁家湾村、过风楼小栗园村建立3个加工点;益华绒绣已在试马镇试马街、清油河镇、富水镇建立3个加工点,仅这3户企业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17人。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做产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企业任职,每年为县内重点企业选聘20名优秀大学生,担任厂长(经理)助理,为其解决人事档案、职称评定、养老保险等问题,在享受企业同等待遇的同时,县财政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截止目前,累计选聘51名大学生到企业任职,共发放就业补贴51万元,即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又有效解决了企业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加了企业创新活力,目前有环球科技、旭初农林科技、秦林实业等35家企业创新推出了蓝牙耳机、牡丹籽油、香菇脆等47个新产品。三是引导企业主动担当社会扶贫责任。在就业政策的扶持鼓励下,各企业积极响应,主动担当社会扶贫责任,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帮扶措施,吸纳贫困劳动力进厂务工。开展结对帮扶,企业管理层与贫困劳动力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实时了解贫困劳动力家庭情况,重点帮助其解决生活、就医、子女入学、社保等困难,确保其在企业安心务工,务工收入稳步提高。
四、贫困户参与,主动做劳务。引导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加培训、掌握技能,进厂务工、接受管理,融入企业、提高素质,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一是分类开展培训。将培训资源向就业扶贫倾斜,创新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模式,了解群众参加培训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整合县域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鞋业针车、电子装配、绒绣、电子商务、农家乐、家政服务以及其它劳动技能培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在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创业的能力。对创业示范企业新招录贫困人员,优先为其开展企业岗前培训,为企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技能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415人,其中,贫困户参加各类技能培训882人,创业培训32人。二是鼓励贫困户创业。通过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培育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头人,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贫困户)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或自主创业的,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个人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 万元,贷款期限2年,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由财政给予贴息,鼓励贫困户创业,目前,有12名贫困人员实现了自主创业。三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我们除了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外,还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加强同北京、浙江等省市劳务基地联系,积极打造“商南劳务品牌”,与西安米多多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向西安输出优质家政服务人员125人,截止目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万人,创经济收入8.6亿元,其中,贫困户转移就业10065人。
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四加四动”,就业扶贫的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65家园区企业积极参与就业扶贫;已有1407名贫困劳动力在各类园区就业,其中,园区11家创业示范企业及其所设的加工厂、代工点就吸纳贫困户569人就业,月人均收入稳定在1700元以上,预计今年底可顺利脱贫,确保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同时,在企业务工的贫困户通过培训、企业帮扶、融入企业,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思路,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